会议现场
弘扬大学精神 推动转型发展
奋力开创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局面
——在中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别荣海
(2017年8月30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新形势下,是在我校全面落实“十三五”规划、强化内涵建设、推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省十次党代会精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原河南中医学院第三次党代会八年来的工作,规划部署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新一届校党委和校纪委,团结带领全校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弘扬大学精神,推动转型发展,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八年的工作回顾
八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届学校领导班子和几代中医人打下的基础上,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面对极端困难的建设状况、异常艰巨的发展任务,在从严治党中凝心聚力,在破解难题中乘势而上,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前行,干成了几件强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办成了几件多年想办没办成的要事,取得了系列标志性成果,顺利完成了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重点任务,开创了学校建设发展的崭新局面。
(一)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八年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体师生,真抓实干,学校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新校区建设为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基础。八年前,学校资金链濒临断裂,新校区建设陷入困境。学校党委带领全体师生奋力前行,竭力争取大楼复工,圆满解决了新校区遗留问题,2012年实现整体搬迁;创造性化解债务,财务工作实现良性运转;教学实验大楼、图书馆与天一湖建设独具特色,学校总资产增至26亿元。八年的历程,是逆境中的前行,也是浴火中的重生。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校区的基本建成,为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部共建为学校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2011年,学校抓住省部共建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获得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有力支持。在省部共建的强力保障下,学校获批全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二期项目,获建校史上最大资金支持,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促进了内涵建设。省部共建为学校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
——博士授权单位获批决定了转型发展走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学校几代人的共同期盼。自立项建设到获批,经过4年扎实工作,2013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30次会议顺利通过我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14年中医学、中药学两个一级学科实现招生。博士授权单位建设和获批,奠定了学校向教学和研究并重转型发展的基本框架,对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大学更名开启了学校建设发展的新篇章。更名大学,是河南中医药界的梦想。自2003年开始,在长达12年的申报过程中,完善了学科门类,调整了专业结构,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水平等显著增强。尽管过程艰辛曲折,但每一次申报都是一次砥砺,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提升。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考察验收和教育部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审议。2016年3月1日,我校正式更名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由此,我们踏上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二)凝心聚力,务实重干,学校事业取得新成就
八年来,学校党委团结带领全校师生,齐心协力谋发展,各项事业成果丰硕。
——育人质量得到新提高。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中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并起到了辐射引领作用,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同行院校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分别增至11个和73个。本科专业增至24个。今年,21个本科专业进入一本招生。中医学专业、中药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实现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中药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显著,被评为河南省首批普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性单位、河南省首届普通高校 “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学校连续获大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和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高度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积极推行三级管理制度,院部、学科自主权进一步扩大。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增至7个。强化课程建设,扩大招生规模,加强导师遴选培训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就业率不断提高。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增至24个,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增至8个,中医学学科获批省优势特色学科,形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级、校级重点学科统筹推进、重点建设的格局。中医传染病、中医肺病、中医儿科、中药化学等学科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均居于国内一流水平。
——科学研究实现新突破。科研工作捷报频传,4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2012年我校主持完成的“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证治规律与疗效评价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我省医药卫生领域国家奖零的突破。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21项,授权国家专利426项。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6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4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128项。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为依托,中医药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艾滋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疗效均居全国领先地位。
——师资水平得到新提升。目前,1014名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人员占84.2%,博士比率由12.9%增至32.6%。高级职称人员446人,占专任教师的44%。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中原学者2人,均实现零的突破。李振华教授、张磊教授荣膺国医大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增至36人、省优秀专家增至3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增至7人。获全国名中医3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高层次人才的引育,带动了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提升。
——社会服务开辟新途径。学校与许昌市、仲景宛西制药等14个市县人民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深度合作。承担全省30多个、70余万亩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的技术指导任务,带动了近30万药农致富。附属医院不断加强内涵建设,省级以上重点专病专科增至62个,并与143家兄弟医院、医疗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提升了健康服务能力。
——对外合作取得新进展。学校与42所国外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马来西亚建立了海外分校,今年实现招生;与葡萄牙、意大利签署了合作协议。获批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培养高校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带一路”中医药国际传承基地,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建设开创新境界。建成了河南中医药博物馆、河南中药植物园等内涵丰富的文化场馆和人文景观。组织拍摄的影视作品《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仲景学术文化节”、“大学生仲景文化艺术节”成为仲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获批郑州市和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河南省和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
——和谐校园呈现新气象。颁布了学校章程,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获批“河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经过全校师生不懈努力,2014年我校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南省文明单位”。大力推进绩效工资改革,在职和离退休人员人均年收入翻了近一倍。持续推进校园环境提升工程,校园绿化率达48.5%。完成了职工周转公寓建设和分配,改善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全校师生的荣誉感、获得感和凝聚力明显增强。获“全国食品安全与营养示范校园”、“中原最具魅力大学”、河南省“平安校园”等荣誉。
(三)把握方向,从严治党,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
八年来,学校党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狠抓党的建设,努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思想建设不断深化。坚持把思想建党放在首位,扎实开展了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活动。着力推动学习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坚定了“四个自信”,增强了“四个意识”。注重立德铸魂,培育先进典型,发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促进学校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和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保障了安全稳定。省委活动办和省委督导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中央巡回督导组在我校进行了现场测评,测评结果“好”和“较好”达100%。
——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中层干部进行了换届调整,优化了结构,提升了素质能力。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党的基层组织负责人,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我校党委被中共河南省委授予“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1个基层党组织获省委高校工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作风建设不断推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实施意见,不断深化作风建设,修订完善了加强作风建设系列规章制度并狠抓落实,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工作作风显著改善。
——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强化。扎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实施了“治未病”廉政建设工程,加强了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和监督。省委巡视组先后两次到我校进行专项巡视,学校党委按照巡视反馈意见要求,进行认真整改,全面提升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水平。完成了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并对审计中提出的问题全部进行了整改。
——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对党建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先后两次修订《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关于进一步完善“三重一大”制度的实施办法》等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办法》《河南中医药大学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关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校级领导干部自身建设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提升了党建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统战、群团、离退休等工作不断提升。认真贯彻党的统战政策,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完善了教代会制度,切实落实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了师生合法权益。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称号。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全面提升了大学生的素质能力。认真落实老干部政策,从政治上关心、从生活上照顾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老同志在教学督导、关心下一代、学生党员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深受师生好评。
抚今追昔,饮水思源。回顾八年来的历程,学校取得的点滴进步,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省委组织部、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卫计委、省中医管理局等各级领导、兄弟院校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厚爱,得益于以孙建中书记、郑玉玲校长为代表的学校上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全校共产党员和全体师生的顽强拼搏,得益于全体离退休老同志和广大校友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校友,向全校共产党员、全体师生,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伴随着八年的奋斗历程,在学校砥砺奋进中孕育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精神,核心表现是:
——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的精神气概;
——百折不挠、坚韧图成的精神品格;
——抢抓机遇、勇于担当的精神追求;
——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精神特质。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支撑下,学校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抓住了一个又一个机遇,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不是顺其自然的成功,而是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不是一朝一夕的幸运,而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既贯穿于学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进程,又将成为我们把握现实、开创未来的强大精神动力。实现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是学校今后五年乃至较长时期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困难更多、压力更大、任务更艰巨,传承好、弘扬好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开创学校未来的唯一正确选择。
总结八年来的工作,我们的基本经验和体会是:
——坚持党的领导,把握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让党的意志贯穿学校各项工作全过程。
——坚持学科引领,提高育人质量。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育人质量,全面促进事业发展。
——坚持传承创新,突出特色发展。突出中原、中医药、仲景特色,把张仲景作为中医药最高的旗帜、最响亮的品牌,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
——坚持务实奋进,强化责任担当。以推动学校发展为第一要务,抢抓发展机遇,增强责任意识,强化担当精神,务实奋进、自强不息,促进学校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凝聚发展合力。充分尊重师生的主体地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师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发挥统战、工会、共青团、离退休老同志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汇聚师生智慧和力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四个不相适应”:一是全面从严治党力度、举措与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二是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还不相适应;三是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还不相适应;四是获取资源能力与学校快速发展的需求还不相适应。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解决问题,用改革破解难题,用实干促进发展。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八年的实践表明,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只要全校上下解放思想、凝心聚力,弘扬大学精神,坚持同心同德,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走出独具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二、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从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中科学谋划学校发展。
——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来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战略、河南“五大国家战略”、健康中原建设等持续推进,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高等教育发展态势来看,国家统筹推进“双一流”战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
——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形势来看,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新医改等政策法规的相继实施,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学校自身发展状况来看,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完善,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持续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调整结构、强化内涵、彰显特色、提升水平为主线,弘扬大学精神,推动转型发展,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的办学思路是:抢抓机遇,务实重干。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资源建设为保障,实施人才强校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社会服务水平和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努力实现学校转型发展。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举措是:围绕转型发展,实现“八个提升”,全面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育人质量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今后五年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基本任务是:
——坚持立德树人导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为抓手,创新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打造以仲景品牌为核心的文化高地,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
——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政策导向,遵循质量优先、规模适度的原则,建设好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优势特色专业,及时调整供给过剩专业,积极发展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中医健康养生、临床医学、健康服务与管理等急需和新兴专业,优化专业布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学习借鉴现代教育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积极推进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和中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认真总结传承班经验,积极探索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中医药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提高实践能力。
——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强力推进中医药课程内容整合与优化,构建以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经典课程为根基,以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合理确定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结构比例。依据培养方案要求,改革教学内容,促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提升教学信息化、现代化水平。编写特色教材,夯实专业基础。促进创新创业、职业发展与课堂教学融合。
——完善评价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把形成性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发挥教学督导作用,加强教风、考风建设,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尤其是博士生规模,力争到2022年,在校研究生人数超过2000人。优化专业结构,突出特色优势,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构建科学有效的研究生质量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加强学科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学科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龙头。要按照“强化优势、突出特色、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总体思路,明确重点,协调发展,统筹推进。
——制定学科规划。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制定学科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责任、加大跟踪问效、强化监督指导,确保目标实现。
——明确建设重点。积极争取“双一流”相关政策,按照“凝练方向、构筑平台、汇聚队伍”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加强现有学科平台建设,积极争取高层次平台,加大领军人才引育力度,汇聚一流学科队伍。
——优化学科结构。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中医学和中药学一级学科,使其跻身于国内一流学科行列。积极推进医药相关学科群发展,推动重点学科、优势学科覆盖面,促进人文、生命、信息等学科与中医药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培育发展与战略性产业相关的新兴学科。
——启动“特区计划”。围绕不同层面的优势特色学科,赋予薪酬待遇、人事聘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政策保障,积极构建学科特区。加快推进校、院两级学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助推学科超常规发展。
(三)深化协同创新,全面提升科研实力
科学研究是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环节, 是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提升医疗水平的必然要求。全面提升科研水平,就要解决好 “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
——强化“四大要素”。围绕“论文、成果、经费、平台”四大要素,提升科研实力。一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学术研究力度,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加强学生科研支持力度。到2022年,发表SCI、EI、CPCI等高水平学术论文500篇以上。二是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在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获奖上下功夫。到202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项以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以上。三是主动对接上级有关政策,积极争取经费支持,健全经费投入使用机制,促进科研规模稳步扩大,实现科研经费持续增长。四是以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为依托,在建设好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高层次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培育、申报新的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
——突出“六个重点”。解决好“怎么抓”的问题,就要突出“六个重点”。一是充分发挥师资队伍在科研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深化科研管理机制改革,完善科研项目间接经费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加大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奖励力度,进一步释放科研活力。三是加强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在教学研究型院部,建立以学科为主线、以科研任务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模式。设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强化基层学术组织的作用,探索设立专职科研机构和编制。四是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从根本上形成“以科研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以科研经费资助为引导的导师资助制”,提高博士研究生毕业标准,发挥研究生作用,增强科研活力。五是积极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加强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金融机构等不同主体的横向、纵向协作,开展协同攻关,多出重大研究成果。六是以“张仲景传承创新中心”和“张仲景传承与创新联盟”为抓手,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在仲景学术研究上寻求突破,提升科研实力。
——促进成果转化。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是增强教师获得感、反哺学校发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要做到:一是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强与社会有关机构合作,搭建高质量的中介和平台。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办法,全程服务好成果转化各个环节,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二是深化社会合作。发挥学校优势,聚焦项目落实,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为合作单位开展全方位的技术指导与开发、技术咨询与培训,深入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三是加强临床研究。扎实推进医、教、研深度融合,围绕重大疾病及中医药发展的重大问题,加大临床研究力度,力争实现中药新药研制新突破。
(四)坚持引育并举,全面提升师资水平
师资队伍决定学校核心竞争力。我们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着力建设规模合理、治学严谨、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按照学校发展需求,坚持引育并举,进一步优化师资结构。力争到2022年,专任教师规模达1250人,教师博士化率达50%以上,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素质能力显著提升。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加快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中青年骨干教师提升计划和优秀博士发展计划,启动“仲景学者”工程。加强教学平台、团队和人才梯队建设,打造国家级教学平台和团队。到2022年,引进培育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高端人才15名以上。
——完善职称评聘方式。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的特点,进一步完善职称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制定“定岗、定编、定责”方案,扩大院部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聘任自主权。
——改革人事分配制度。在保障基本待遇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分配体制和奖惩机制,以工作绩效作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据,构建不同类型人员的薪酬分配体系。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持续加强广大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教师职业发展指导,注重师德考核,营造明德树德立德的育人氛围,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加强学风建设,健全制度体系,杜绝学术不端。
(五)推进医疗工作,全面提升服务能力
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药诊疗服务,是学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附属医院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国家级平台的作用,做好专科专病、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强内涵建设,实行错位发展,每个医院着力打造2-3个在国内领先的重点专科品牌,在全国中医医院排名中持续提升。努力把附属医院打造成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国家、区域中医药健康服务中心。
——深入推进医教协同。进一步强化学校与附属医院、教学基地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医教研资源,推动学校和附属医院医疗、教学、科研人才融通发展,不断推进医教协同。
——不断增强服务能力。全面参与健康中原建设,围绕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积极开展健康养老服务,发展健康产业,强化中医药科普宣传,提升服务水平。
(六)优化内部治理,全面提升办学活力
优化内部治理是学校转型发展的动力源泉,提升内部治理能力,是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办学活力。
——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以修订大学章程为契机,构建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持续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坚持并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学术委员会职责,探索院部教授委员会制度,形成分工合理、目标明确、责权清晰、务实高效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逐步构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为杠杆,以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为抓手,加快推进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不断扩大院部办学自主权,增强办学活力。
(七)拓展合作领域,全面提升国际影响
建设国际知名的中医药大学,就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
——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办学,打造示范引领项目,助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深化医疗与科研合作。围绕医疗、科研等开展深度国际交流与合作。力争在国际中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中药联合创新中心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拓展师生国际视野。积极争取和搭建平台,开展多类型、多领域的教师访学、学生交换、联合培养等项目,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培养一批中医药国际化教育复合型人才。
——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积极探索包含教育宗旨及目标、教育计划及方式、学生考核、教学人员、教育评估、教学资源及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标准和体系,拓展留学生来源渠道,扩大留学生规模,提升培养质量。
(八)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提升师生福祉
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广大师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不断加强校园建设,持续推进民生工程。
——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民主党派、学术委员会等组织在学校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的作用,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构建平安校园。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舆情监控力度,完善校园及周边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平安校园。
——持续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办学条件建设,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力度,推进东明校区综合改造利用,改善师生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智慧校园。
三、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
实现学校转型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就要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出实招、求实效,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一)坚持不懈抓好“两学一做”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推进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的有力抓手,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性工程。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必须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坚持思想引领。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锐性,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鉴别力,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加强理论武装。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加强校处两级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广大党员干部和全体师生的理论学习。全面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营造良好氛围。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为契机,强化正面宣传,不断巩固思想建设成效。进一步凝聚发展力量,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营造良好氛围。
(二)持之以恒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实现转型发展,就要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方面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抓好“关键少数”。认真落实“校处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自身建设”有关规定和“校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基层支部”等制度,不断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着力提升领导班子把握大局能力、改革创新能力、和谐共事能力、凝心聚力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断加大处级领导干部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工作力度,做到以上率下、示范带动。
——夯实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解决问题发挥作用为基本目标,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按照党支部建设工作标准,发挥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创新方式方法,推进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加强队伍建设。干部队伍是落实各项任务的骨干力量。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是坚持原则。全面贯彻“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突出信念坚定第一位要求和敢于担当这个必备素质,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二是优化结构。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阅历结构、气质结构等,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三是强化管理。认真落实党管干部原则,按照《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要求,严格规范执行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请销假等制度,严肃干部纪律,严格考核管理,增强规矩意识。四是加强培训。加强各级各类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努力打造一支有视野、有担当、有胸怀、有能力、有操守的干部队伍。
——强化党员意识。进一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按照“四讲四有”标准,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切实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驰而不息强化干部作风建设
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只有坚持不懈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实施意见的要求,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办公用房、用车、出国(境)等相关规定,规范管理,加强监督检查,着力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不断增强落实执行八项规定精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坚持问题导向,整治突出问题,严防“四风”反弹。根除陈规陋习,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创新创业之风,进一步改进党员干部作风。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以优良的作风赢民心,促发展。
——坚决治理懒政怠政。严格按照《准则》《条例》要求,对领导干部作风拖沓、不思进取、效率低下等懒政怠政现象,要敢于亮剑、坚决治理。
——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容错的具体界限、程序、结果运用和保障措施。创新纠错办法,形成宽容失败、允许试错、有错必改的保护机制,保护干部的积极性,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认真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单位制度,及时了解师生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竭力为师生排忧解难。做到了解情况到一线,检查督促到一线,解决问题到一线,服务保障到一线,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四)锲而不舍营造依法治校氛围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长远之策、根本之策。只有将制度建设作为支撑,才能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提升依法治校能力。坚持以大学章程为遵循,落实法治原则,强化法治思维,把教育管理和办学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提高依法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问题的能力。
——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落实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三重一大”等制度,不断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严格党内制度落实。建立健全党内各项规章制度,让党内政治生活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坚持经常性督查、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对于有规不依、有规不循、遵规不严的给予问责,确保令行禁止,取得实效。
(五)深入持久开展党风廉政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实现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不断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才能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压实“两个责任”。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做好巡视、审计整改工作,巩固整改成效。强化纪委监督、执纪、问责职能,做好“三转”,运用好“四种形态”,构建科学规范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从源头上把制度的“笼子”织密编牢扎紧。
——加强廉洁教育。以“治未病”廉政建设工程为抓手,举办多种形式的廉洁教育,做到干部职工全覆盖。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关口前移,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加大监督力度。完善监督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对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实行全方位监督。排查、梳理、防控廉政风险点,加强对重大事项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大违规违纪查处、追究力度,形成惩治腐败的有力震慑。
瞻望未来五年的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党委号召全校各级党组织,立足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把促进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心聚力、埋头苦干,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党委号召全校广大党员干部,立足高等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凝聚发展动力,引领发展方向。
党委号召全校师生员工,立足学校事业发展全局,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做学校转型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者。
各位代表,同志们!
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是全体中医药大学人的共同梦想,是一亿多河南人民的殷切期盼,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秉承“厚德博学、承古拓新”的校训,弘扬“不畏险阻、攻坚克难,百折不挠、坚韧图成,抢抓机遇、勇于担当,和衷共济、众志成城”的中医药大学精神,抢抓机遇、务实重干,加快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出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学习窗丨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发布时间:2021年04月20日 消息来源:央视网浏览量:1150
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考察。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清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节日的祝贺,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致以诚挚的问候。
习近平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我们要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流大学,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上午9时30分许,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王沪宁,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陪同下,首先来到美术学院,参观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美术展馆内,一块块展板图文并茂,一件件展品各具特色。习近平详细了解重大主题和国家形象设计作品创作、展示等情况介绍,仔细观看展品。习近平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要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
清华大学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成立于2001年,主要开展计算摄像、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等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研究。习近平来到这里,结合展板、电子屏幕察看实验室开展计算光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科学实验研究和开发新科技应用场景情况,听取实验室理论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等情况介绍。习近平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开拓视野、兼收并蓄,扎扎实实把中国教育办好。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往往萌发于深厚的基础研究,产生于学科交叉领域,大学在这两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鼓励自由探索,敢于质疑现有理论,勇于开拓新的方向。
清华大学主楼二层,展示了学校近年来重点教学科研成果。习近平听取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提高人文社会学科教育研究水平等情况介绍,对清华大学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习近平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增强学科设置的针对性,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并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在主楼二层大厅,习近平看望部分老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并同他们亲切交谈。习近平感谢在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奉献、作出突出贡献的老师们,向老教授们表示敬意,勉励中青年教师继续在教书育人和科研创新上不断有新进步。他强调,清华大学秉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科研创新成果与国家发展需要丝丝相扣,展现了清华人的勇毅和担当。面向未来,清华大学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把学科建设作为发展根基,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坚强保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位于校园西北部的西体育馆,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在馆内篮球场,校篮球运动员正在进行训练。习近平走进体育馆,同他们亲切交谈,并在体育荣誉室察看历史照片、实物展览,了解体育馆保护利用、学校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开展体育教育等情况。习近平表示,重视体育是清华大学的光荣传统,希望同学们发扬好清华大学的优良学风和体育传统,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11时20分许,习近平来到清华大学西体育馆后馆,出席师生代表座谈会。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旭、校长邱勇、土木系教师聂建国、公管学院教师梅赐琪、工物系应届博士毕业生孙启明、人文学院二年级本科生李润凤分别发言。习近平认真听取他们的发言,现场气氛轻松、热烈。
最后,习近平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清华大学诞生于国家和民族危难之际,成长于国家和民族奋进之中,发展于国家和民族振兴之时。110年来,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拼搏奋斗、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结果。
习近平强调,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走过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极不平凡历程,办学规模、培养质量、服务能力实现历史性跃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需要有一流大学群体的有力支撑,一流大学群体的水平和质量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水平和质量。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抓住历史机遇,紧扣时代脉搏,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更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习近平强调,追求一流是一个永无止境、不断超越的过程,要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要培养一流人才方阵。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构建一流大学体系。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内部各部分具有内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促进人类共同福祉。
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勇于创新,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实学实干,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攀登知识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
习近平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也很难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要研究真问题,着眼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习近平离开学校时,操场上、道路旁站满了师生,大家纷纷向总书记问好,齐声高喊“总书记好”、“学长好”,高呼“祖国万岁”、“清华加油”,习近平满怀深情地同大家挥手致意,掌声、问候声在校园里久久回荡。
丁薛祥、孙春兰、陈希、蔡奇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有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