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将至,一些寺庙里竟多了些临时“抱佛脚”的年轻人:“赐我一份offer吧!”“求增加人品,保我‘过关斩将’,拿下这份工作”……听来有些滑稽的祷告,背后却是自信的缺失。
年轻人烧香拜佛,也并非就信奉宿命,大多数求的可能只是心理的安慰,想在竞聘时多几分底气罢了。可是,本该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年轻人,怎么连把握自己命运的底气都没有了?
笔者也刚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大学校园里,清晨不乏激情的演讲与朗诵,夜晚多是刻苦的研读与写作。然而,也有不少年轻人过得并非如此充实。或沉迷于游戏,或漫无目的地上网,或“黑白颠倒”地熬夜。学业无所成,又提不起兴趣来参与社团活动,时光就这么溜走,只剩下混沌。一旦找工作、硬碰硬,才突然发现简历“黯淡无光”,只得去网上搜寻速成的竞聘面试“攻略”,或去寺庙求个保佑。
如今,市场经济浪潮早已将学校的围墙冲破,身处校园,年轻人能充分感受时代的脉动,但同时也会沾染社会的不良风气,比如急与躁。社会飞速向前,也拨快了人们心里的时钟,浮躁风气传染至社会的各个角落,急着做大事,急着赚大钱,急着攀高位……去年,一则广受关注的浏览器广告惟妙惟肖地刻画了年轻人的心态:画面中一个年轻人烦躁不安,捶胸顿足地喊着:“我要的现在就要!”急于求成,让很多年轻人难以安下心来踏踏实实提高自己,为自己未来漫长的人生打基础,他们更关注眼下的成功,却没怎么想过成功背后需要付出的艰辛。
当成功成为考量人的重要指标,当快速成功成为普遍追求,彷徨与迷茫也就在所难免了。年轻人捧读着各类成功学书籍,拜金主义、官本位思想乘虚而入,价值观开始扭曲,择业观就变得越来越狭窄。社会新闻中,我们不难听到这样的宣示:“死也要死在体制里!”“非大型国企不考虑!”刚刚杀过“独木桥”的学子们,不得不再次挤上“独木桥”,竞争之惨烈,不输于当年的高考。得意者毕竟少数,失意者则不免要慨叹生不逢时,或者竟埋怨出身——无爹可拼啊。
“拼爹现象”的存在,会加剧年轻人的迷惘与不自信。年轻人思想活跃,但同时也容易走偏。因为有人“拼爹”,便放大了对社会阶层流动性不足的判断,进而不再相信奋斗,不相信通过努力可以有满意的结果。其实理性想一想,大时代提供大舞台,身边固然有人靠关系上位,但也不乏自强自立的“牛人”,绝大多数人还是靠双手奋斗,开拓着自己的发展空间。
不管时代如何变幻,有些格言历久弥新,比如“是金子总会发光”。相信大多数年轻人内心深处也是认同的,难就难在知易行难。匡衡“凿壁借光”、司马光“圆木警枕”,古人的标杆树在那里,如果觉得有些难,鲁迅先生“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写作,总该可以努力而至吧?除了奋斗,我们还能靠什么?只要多一些努力,多一些勤奋,多一些积累,你终究会把自己锤炼成熠熠生辉的“金子”。
法国思想家罗曼·罗兰曾经礼赞年轻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是青年人。”社会转型期、发展换挡期,意味着更多挑战与压力,但同时也会不断有机遇释放出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题,相信我们可以解好时代的命题,那样就可以自豪地宣告:这是我们的时代!